對於幾種胞瞼眼病的中醫治療淺述
近期多見些病人因目疾求診,包括胞瞼、兩眥、白睛等疾病,均為常見、高發眼病,遂想介紹幾種常見眼病之認識及中醫治療,述之以書,芻蕘之見。
眼作為五官之一,發病除因外傷、先天、衰老等因素,中醫認為同人體內機能失調,即氣血陰陽失衡關聯密切。或為六淫邪氣乘虛而入,或為情志、飲食等失衡擾亂臟腑氣機而致病,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。若慾診治,必先明白眼同臟腑經絡之關係,無論外感或內傷,均根據眼部症狀表現,結合患者全身情況辨證治療。本次所介紹以內治法為主,針藥結合,以取速效。
眼能明視萬物、辨別色彩依賴於五臟六腑精氣的濡養,《靈樞·大惑論第八十》“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,精之窠為眼。骨之精為瞳子,筋之精為黑眼,血之精為其絡,氣之精為白眼,肌肉之精為約束,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係,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。”這段文字既點明眼同五臟六腑關係,又引申出中醫五輪學說,將眼局部劃分為五輪,分屬五臟,借以說明眼解剖、生理、病理問題,用於臨床診治。
肝開竅於目,受血而能視,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,但肝血的濡養尤為重要。“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開竅於目,藏精於肝。”這是五臟應四時,同氣相求,各有所歸,如民眾多知目疾同肝偕生之疾,故食療常見以豬肝羊肝以形補形之法。除肝外,心主全身血脈,心氣推動脈中之血循環周身,上輸於目。心為神之舎,外用在目,發為神光,明視萬物,目為心之使。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氣上清,輸精氣上貫於目令目竅通力,脾主肌肉控制胞瞼開合自如。肺主氣,“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”,宣降如常,眼絡通達。腎主腦生髓,目係上屬於腦,腎精充沛,髓海豐盛,目視精明,眼神敏銳。
五輪學說是在上述理論發展起來,包括肉輪、血輪、氣輪、風輪、水輪。肉輪指胞瞼,分上下兩部分,解剖名稱眼瞼,在臟屬脾。血輪指兩眥,分內外眥,淚泉即淚腺開竅於內眥,在臟屬心。氣輪指白精,即球結膜及鞏膜,白精環繞黑精,相互影響,在臟屬肺。風輪指黑精,即角膜,在臟屬肝。水輪指瞳神,即瞳孔,眼視萬物的重要部分,在臟屬腎。
胞瞼中醫稱為眼胞、眼瞼,《內經》稱之約束。五輪中屬肉輪,脾精主肉,肉氣之精以為眼之束約裹擷。張景岳認為“約束,眼胞也,能開能闔,為肌肉之精,主於脾也,脾屬土,所以藏物,故裹擷筋骨血氣四臟之精,而併為目係。”胞瞼位於眼珠前方,分上瞼、下瞼,是眼的最外部分,司眼之開合,保護眼珠。既屬衛外屏障,故易感受外邪,為外障範疇;肉輪在臟屬脾,在經屬足太陰,脾胃互為表裡,故內因多由脾胃功能失調而致,亦有上胞屬脾,下胞屬胃之說,但總歸同脾胃關聯密切。
我們介紹第一個眼病是針眼。該病較常見,各年齡群體均易發作,甚則反復纏綿不愈。症候是胞瞼生小癤腫,形似麥粒,易於潰膿,相當於西醫學麥粒腫。有內外之分,外麥粒腫是睫毛毛囊皮脂腺炎,內麥粒腫是瞼板腺炎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為針眼,又名土疳、土瘍、偷針,中醫一般認為輕者為針眼,重者為眼丹。
該病初起眼瞼局部微痛癢,皮膚微紅腫,繼之形成硬結,有壓痛。隨後紅腫硬結逐漸明顯,若發作於近眥部者,嚴重可引發眥部白睛赤腫。一般3-5日後,硬結出黃白色膿點如麥粒狀,膿出潰後始愈,發於瞼內者,可在瞼內潰破出膿。除局部表現,亦可能伴有惡寒發熱、頭痛、口乾、便秘等。
風熱初起,或風邪客於胞瞼化熱,煎灼津液,變生瘡癤;過食辛辣甜膩炙煿,脾胃積熱,循經上犯,氣血凝滯釀膿;它病餘邪未清,熱毒蘊伏,體虛外感風邪,常反復發作。治療上以未成膿,促其散結消腫,已成膿促其膿潰熱退為原則。
風熱外襲證,風熱邪勝均致癢腫,以銀翹散加減祛風清熱。重用金銀花、連翹疏散風熱、清熱解毒,又可闢穢化濁。薄荷後下,散上焦風熱;淡豆豉、荊芥穗解表散邪。蘆根、淡竹葉清熱生津。證偏熱重可加蒲公英、野菊花、黃芩以助清熱解毒。值得注意的是,該方本為“辛涼平劑”,我們現用於治風熱外襲之針眼,風溫初起,病在頭面,亦遵循立方之意“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”,方中多為芳香輕宣之品,故不易久煎。
熱毒熾盛,脾胃蘊熱,上攻胞瞼,營衛失調,經絡阻滯。該證眼瞼紅腫焮痛較風熱更甚,硬結較大,可以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清熱瀉火解毒。胃經起於鼻交頞中、循髮際至額顱,均行於眼周,脾經絡胃屬脾,二經積熱,循經上攻。故有患者因食辛辣熾煿品後,除常見口舌生瘡、牙齦腫痛等亦會發作針眼。香港氣候多濕熱,飲食種類多樣,煎炸火辣仙香之品豐富,故因食致病不少見。二方清瀉脾胃經之火,黃連直折胃腑之熱,再加石膏清胃力更強;牡丹皮消腫止痛,合生地清胃涼血,降上炎之火,清血分之熱,梔子清三焦之熱;佐以少量防風、升麻清熱解毒,引藥入陽明,輕清升散透發宣達鬱遏之伏火,取“火鬱發之”之意。藿香理氣,當歸和血。亦可加天花粉清熱生津,排膿消腫;茺蔚子、決明子、青葙子祛瘀瀉火散積明目;知母、玄參養陰清熱、涼血解毒。若兼有大便秘結,口臭腹脹,可加大黃、芒硝通腹瀉火,使脾胃經之火隨二便而解。
大家見上方可能會存疑,已目赤腫痛,明顯一派熱象,還可以用當歸、藿香等性溫藥物嗎?不應是治熱證以寒藥,治寒證以熱藥,這個疑慮的辨析也可以補充之前曾談過方劑運用之問題。遣方用藥中君臣藥主要針對主病或主證,佐使藥其一作用針對兼病或兼證,胞瞼紅腫焮痛可兼白睛溢血,當歸養血活血,合生地滋陰養血,合丹皮消腫止痛;藿香芳香不猛烈,溫熙不燥熱,醒脾和胃,取其理氣之效。二藥用量不大,不會影響整首方清熱瀉火解毒之功,另可隨症加減。
針眼反復發作,諸症不重。屬脾胃伏熱或脾胃虛。曾患針眼,餘邪未清,脾胃伏熱不時上攻胞瞼;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正氣不固,時感外邪。本證以正虛為主,邪氣不盛,故症候不重。若屬脾胃伏熱,可以清脾散加減。清脾散的運用同上熱毒熾盛證之瀉黃散、清胃散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石膏、黃芩、梔子清脾胃之熱;薄荷、升麻、防風發散伏火;枳殼、藿香、陳皮理氣和胃;赤芍涼血散熱。
用該方雖邪氣不盛,但仍見明顯熱象,若以四君子湯加減,化裁為六居子湯、異功散、香砂六君子湯等,則為健脾益氣和胃,補虛為主。所用之時多非急性發作期,且見食少便溏,面色萎黃,眼瞼浮腫,上瞼下垂,視力疲勞等。亦可配伍排膿解毒之品,標本兼顧,扶正祛邪。
針眼之癤腫多疼痛,易伴有熱象,另有胞生痰核,證候相似。亦是胞瞼內生核狀硬結,但無紅腫熱痛,又名疣病、胞瞼腫核,屬西醫學霰粒腫。該病位較針眼多發於瞼深部,按之不痛,不黏連。核小可自消,若日久不消,逐漸增長可至黃豆大小,堅硬隆起,胞瞼可有重墜感,異物摩擦感,除過大需手術治療,可以清熱化痰散結助消散。
該病多見痰濕氣阻胞瞼脈絡,氣血不行,瘀阻內結,逐漸增大,治以二陳湯加僵蠶、黃連、荷葉為化堅二陳湯。二陳湯燥濕化痰;僵蠶化痰散結,可配伍浙貝母、牡蠣、連翹、夏枯草等增消散之力;黃連、荷葉清熱祛濕,共奏化痰散結之功。若痰熱交阻,可合清胃散清熱祛痰,消滯散結,參考治針眼熱毒熾盛證。
胞瞼無明顯硬結,但紅赤潰爛,痛癢,為瞼弦赤爛,又名迎風赤爛、風弦赤爛、爛弦風。若發於嬰兒,稱胎風赤爛;發於目眥,為眥赤爛,屬西醫學瞼緣炎。除風熱外襲、脾胃蘊熱外,亦見濕熱偏重及心火上炎,風熱及脾胃熱重均可參考針眼辨治。濕熱偏重兼見眵淚膠黏,睫毛成束,治以除濕湯加減。荊芥、防風祛除風邪;木通、茯苓、滑石、車前子清熱祛濕,亦可配伍薏苡仁、土茯苓、茵陳;連翹、黃連、黃芩,甘草清熱解毒,若濕熱蘊結三焦,再加黃柏、梔子,合為黃連解毒湯。黃連清瀉心火,《內經》云“諸痛瘡癢,皆屬於心”,心火清則諸經之火自降,又入中焦,瀉中焦之火;黃芩、黃柏清上下焦之火,梔子清瀉三焦之火,導熱下行。但應用時注意勿過服久服,因大苦大寒之劑,易傷脾胃,亦耗傷津液,故非火盛濕熱不宜用。由此觀上三種胞瞼疾病,在證治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再如風赤瘡痍,胞瞼皮膚紅赤如塗硃,起泡,局部潰爛,屬西醫學眼瞼濕疹、眼瞼皮炎;胞瞼腫脹,胞瞼高腫難睜,皮色紅赤如桃,屬西醫學眼瞼炎性水腫;椒瘡,瞼內顆粒狀如花椒,色紅而堅,屬西醫學沙眼,均可參考論治。血熱壅滯、肝火濕熱阻滯、熱入營血亦為常見證型。
胞輪振跳也是臨床常見眼病之一,胞瞼不能自控而搐惕瞤動,又名目瞤、睥輪振跳、眼皮跳,屬西醫學眼輪匝肌抽搐。偶發無需治療,多休息可緩解,但若跳動過頻,則需調治。該病多是久病體虛、視力疲勞等致心脾氣血不足、血虛肝失濡養,虛風內動而致。“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”,肝主筋而風性動,“掉”為振搖擺動,筋惕肉瞤,治以補養心脾、養血熄風為要。
歸脾湯心脾氣血同治,重在補脾補氣,氣旺血生,筋肉得養而瞤止。當歸活血飲加減以四物湯熟地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養血柔肝;黃芪益氣養血;僵蠶、全蝎、蜈蚣、天麻平熄內風,肝血得養,風動自止。
除運用以方藥,針灸治療效果也是非常顯著。臨床常用穴位如攢竹、承泣、四白、絲竹空、瞳子髎、地倉、頰車、足三里、太沖、合谷、三間等,以目眶周圍穴位為主,定經重在手足陽明、足厥陰肝經,“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”。面部皮膚較薄,不宜深刺及實施手法,可在四肢穴位,行以提插、撚轉補法等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後天之本,再取脾俞、胃俞,入針補之,膈俞為血之會,三穴益氣生血補血,濡養筋脈。肝俞補氣健脾,養血熄風,濡養筋脈,調和氣血,針藥配合對該類眼病的治療臨床更顯效。
以上內容對幾種胞瞼疾病的證候、病機、治法等方面作淺顯之談,可見有幾則異病同治之法,胞瞼之疾雖病在局部,證候典型集中,全論目之所在,不可,只談祛邪而不歸經於目,亦不可,唯有二者兼顧,輕重有序,消補有識,方可萬全。相較於其它如白睛、黑睛、瞳神等眼病,胞瞼眼病已屬易治,望再有機會探討曾治療過屬瞳神類眼病。
原文刊載於《信報財經新聞》